|

楼主 |
发表于 2007-9-30 07:45:32
|
显示全部楼层
精简相尚 虚旷为怀
谢权熠
山阴绍兴自古是文人墨客所向往之地。究其因,乃此有极好之人文环境、优美之自然风光。“山阴道上行,如在镜中游”。也正是这方土地,为《兰亭叙》的诞生创造了天时、地理之势。
我兄阮继良,生于斯,长于斯,亦爱此地盛行之翰墨风尚,自幼即喜涂抹,稍长以米芾入手上朔“二王”,又旁取北魏诸碑。我曾见继良兄以古人笔意所拟手扎,逸气雄振,苦非后有其署名,到真以为是古人遗墨!此诚可谓入古人三味,得其形神矣。然近时所示大作,已非昔日纯用一家之法,多有相互融合,自出新意。但继观之,又不失“二王”之气。书法之难,难于气。蔡襄《书论》云:“书法唯风度难及。”“晋人书,虽非名家亦自奕奕,有一种风流蕴籍之气。缘当时人物,清简相尚,虚旷为怀。修容发语,以韵相胜,落华散藻,自然可观。”继良兄非“法”入晋人,心境亦近之,使其作品韵味十足,趣意盎然,笔法精到而不拘谨,灵动而不放妄。深入晋人清气者也。其人随意洒脱,有古君子之风,与人交往,真诚平和。我自不敢妄称君子,但有继良之交却不的不以君子之交名之。
书法之学习,亦如书法之本身。学习需要灵气,有努力。书法需要得神备形。灵气如神,努力如形,两者都是互为统一。有灵气还需要努力。继良兄不仅有古仁人之风。更有一股永不言止的学习之劲。于《兰亭叙》他已临习不下百遍,其他“二王”各帖亦是无所不临且又都不是一遍两遍者。非唯“二王”法帖,其他如东坡,南宫各帖亦为其认真学习吸收。友人朱勇方曾语我道:“于传统之学习,我等比之继良差之远矣。”而继良不知停顿,认为:古人之精深岂数年所能吸取?当需终身不断之学习,真“孜孜以求”而不知厌者。
今观继良书作,自可品其天性之灵敏和学习之刻苦。然继良之学习纯以自学,无所谓名家者指导。唐人曰:“书非口传手授,而能知者,未之见也。”唐人所言偏激,今以继良证之,亦可破一迷信。语至此,不禁转而自问:我有良师教授,而所学、所得渺渺然,真愧诸恩师而钦服于继良也。
[ 本帖最后由 中国书法网 于 2007-9-30 08:26 编辑 ] |
|